第一七六章 从远考虑-《后明余晖》
第(1/3)页
后明余晖正文卷第一七六章从远考虑朱立锲的斜后方就是飞行社的社长与几名教员,那社长忙不迭地答复道:“统共六架,这双翼机三架,还有一架另一型的,单翼机也有一架,教员三人。”
“境况如何?学生们可愿来?”
“来、当然来,大家兴致可高了,络绎不绝。”
“僧多粥少。”朱立锲评价了四个字,接着询问道:“若再要扩大,须得多少钱?”
那社长不免讶然,心中暗喜,连忙道:“这种双翼练习机四万圆便可拿下,此外算算人工和零部件的钱,扩大的话…先得要三十万,往后每年都得不下十五万。”
闻言,朱立锲没吭声,他微微颔首,在心中盘算了一下。
近十年是大明高等学校建设的井喷期,他记得去年统计数据是979所,在读学生超过87万。
即使只有部分高校设立了飞行社,可要扩大它们却也是不小的开支,要知道大明去年的财政支出不过242亿圆,其中军费才61亿圆而已。
短暂的纠结后,他很快就在心中笃定了这个打算,这项投入是很划得来的。
起因是今年年初的时候,大都督府提交了一份报告,关于对英美等国的航空后备力量的评估。
除了航空工业之外,关于飞行员的储备数量与训练潜力也相当关键。
毕竟,光有飞机没人来开也不行。
与报告一同附上的还有建议,大明可能缺乏足够的训练基地来培养新飞行员,倘若战端开启以后遭遇长时间惨烈消耗,恐怕会面临缺人堪用的境地,因而提议在这方面投入资金予以加强。
对此,皇太子似乎比皇帝还要重视,后者于是就直接命他全权操办。
这方面的预料可以说是相当具有前瞻性的,这个认知完全正确。
历史上德国人计划在战争爆发之前培养出10万名合格飞行员,可最终只来得及培养了2.8万人。
虽然他们的素质不俗,但无法承受多年大战的损失。等到了战争末期,尽管德国飞机年产量高达三万多架,可已经缺乏足够合格的飞行员了,并且严重缺乏训练燃油。
东瀛之地同样面临如此窘况,由于资源和体量太小只能走精兵路线,他们对飞行员的选拔极其严苛。比如选拔航母舰载机飞行员,报名者超过1500人,录取者仅有70人,成功毕业者才25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