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入虎穴-《寒门书生》
第(1/3)页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文武不合历来都是地方上的一大弊病。(
对于文官和武将的要求,也明显是对文官偏袒,因为从来都要求“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惜命”,可殊不知不要钱容易,不要命可就难了。
对文官的要求最大也不过是舍弃一些钱财,又无什么损伤,可武将如果想要得到同样的口碑,可就要用命去拼了,武将用命换来了江山却要用文官来坐,如此这般武将心中必然有些不服。也难怪中国自古以来文武不合。
现在汉中这种文武不合的情况就很严重。
汉中是当初被姚秦的姚硕德带兵攻下来的,可俗话说,能在马上打江山,却不能在马上治江山,江山如此,一城一地也是如此。姚硕德深知跟着自己的这些武将厮杀拼命可以,可要是处理内政就远不如文官了。
所以姚硕德也是胡人,也是同样嗜杀,可占领后的城池以后就是自己的地盘了,也不能全都杀光。而且他自己还要继续带兵,总不可能他一直坐守汉中,所以仔细思量后,他还是决定启用汉人。
坦白说,汉人的文化还是让他深深敬佩的。虽然汉人普遍懦弱,不崇尚武力,可如果有了汉人的礼仪教养以及文化,再加上自己民族本来就有的骁勇,那天下迟早还不是自己羌族人的天下?
其实不止是姚硕德这般想法,大多数的胡人在建立了中原的政权后,都是这样的想法。
这些胡人大多数开始都是游牧民族,或以劫掠为生,在历史上征战亚欧大陆,可却从来居无定所,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他们这些少数民族民风彪悍,勇不畏死。
一直在他们于中原建立政权之前,他们都是在中国西北和欧亚大陆中间的苦寒之地四处流窜,连生存都称为问题,哪里有像汉人这么悠远的文化?
所以自从这些少数民族强占了黄河流域并且建立政权之后,他们就不断的向汉族进行学习,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了汉族文化,经过了很多代的演变,现在甚至连名字也都变成了汉人的名字。
姚硕德这个名字不正是如此么,乃至整个“姚”姓、“慕容”姓,等等等等,皆是如此。
姚硕德虽然嗜杀,可是他还是想要自己的政权稳固的,所以攻下汉中后,考虑汉中地理位置重要,他首先留下了自己麾下一员武将在这里守备,此为武治;同时他又打算在汉中招募了一两名贤能,任为太守,此为文治。
在他看来,文武双管齐下,必能保证汉中无忧。可谁料到,这样汉人与羌人同治汉中,反而形成了一种文武不合的局面。
姚硕德在的时候还好,文武阳奉阴违,可等姚硕德一走,这种争斗就越显明显。
留下守备的武将名叫翟世彦,他带兵打仗的确是一把好手,从来都是身先士卒,爱兵如子,这是他的优点,不过他的缺点也和所有的武将都差不多,性情暴躁,粗鲁莽撞。
尤其是他最看不惯姚硕德将军任命的那名太守,史可安。
他这样的武将辛辛苦苦夺下了汉中,可却任了一个文人做太守,搞得他虽然留下来守备,但却丝毫也没有油水可捞,他怎么能高兴?
太守叫史可安,他不是胡人,他可是地地道道的汉人,的确是有些真才实学,深懂治国经纬,只可惜遭逢乱世,有再大的雄心抱负也只能埋名荒野。
他觉得他就和诸葛亮没出名时一样,躬耕与野,不同的是诸葛亮是在隆中,而他是在汉中。
姚硕德攻下汉中之后,遍访贤能,最终还真让他找到了史可安,请他出山帮助姚秦治理汉中。
史可安本来并不同意,因为他毕竟是汉人,怎么肯为胡人出力?不过最后他还是被姚硕德的一番话所劝服。
姚硕德当时是这么劝说史可安的:“史公自觉比当初王猛如何?”
“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在那个时代,又有何人没有听说过王猛这个名字?
在整个魏晋时期,可以说只有王猛一人能与谢安并驾齐驱,正是因为有王猛的辅佐,苻秦才盛极一时,也正是因为王猛垂死前建议早除慕容垂与姚苌,而不要兴兵伐晋,而苻坚不听,最后果然酿成了苻秦灭亡的祸根,最后等肥水惨败后苻坚想起王猛当初所交代的这些事情时,早已经悔之晚矣。
王猛不愧是千古名相,就连史可安也是对王猛敬重非凡,姚硕德就以王猛为例说道:“以王猛之才,在江东依然无力施展,当年桓温知其才而不用,晋室都是门阀当政,史公就算有心向晋,想为晋室出力,满腔才华也得不到施展。”
姚硕德说的不错,魏晋九品中正制,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从。这个道理连王猛都知道,史公又何必在乎所效力是为胡还是为汉?”
第(1/3)页